close

leolo 

《里歐洛》是一部讓人目不暇給的影片,今年有幸在朋友的推薦下去金馬影展看了他的本尊,覺得真是太幸運了。電影作為一種意念先於場景畫面的造夢過程,里歐洛無疑向大家示範了造夢的技藝如何完美地接合幻夢與真實,而在里歐洛說出「因為我夢,所以我不是」這句話的時候,我想導演不只說出了個人不願與環境妥協的一種浪漫堅持,而甚至是說出了電影本質的真實與虛假,並說出那些捏造出來的真實也都是為了讓我們不再墮落,不再獨自面對,更為了讓我們在看電影的時候,『我們可以不再是』。

而里歐洛的這句座右銘,也一直提醒著觀眾去思考,我們所看到的,到底是不是真實,如果不是,那麼事實上發生了什麼事情,里歐洛到底是什麼又不是什麼。而這也成為了我在觀賞這部電影甚至是觀賞完電影之後所得到的一種趣味,就像你剛做完了一場奇異的夢而不斷地納悶自己怎麼會做這樣的夢,然後你可能會接著說,大概是因為我今天都在想...所以才會夢到...。

由於導演尚克勞德羅桑大量地使用精神分析所常用的象徵,因此這些象徵也就成為我們可能理解發生在里歐洛身上的事情的線索。電影中里歐洛多對於父親的排斥以及對母親的依賴明白地顯示出伊底帕斯的情節,例如他拒絕承認自己是父親的小孩,而是義大利農夫射在番茄上,輾轉進入母親體內的種。此外,里歐洛也在他逃避父親檢查糞便的情景中,顯露出對父親的嫌惡。根據佛洛伊德所說肛門期,糞便可以說是孩童對於自我認同的一個啟蒙,因為這是孩童人生中的第一次發現自己所製造出來的東西,他可以藉由憋尿或著不大便來表達對自己的掌握,而父親強迫檢查里歐洛的糞便,甚至要逼他們吃瀉藥的這件事情,即明顯得暗示了里歐洛的父親正蠻橫地剝奪了小孩子們的自主權,而里歐洛的逃避吃瀉藥及拿別人的大便來假裝是自己的大便,則是在面對霸權下的逃脫與偽裝。這樣對於父權的指控,不禁讓人想到里歐洛的導演是出生在加拿大最鐵的法語區--魁北克,以及魁北克幾經想要獨立未果的政治處境,也難怪里歐洛要編故事說出覺得自己不是父親的小孩,並嘗試拒絕當權者的正統性。

另外,里歐洛的家有三個樓層,地下室、一樓及二樓。有些評論認為這三個樓層分別代表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三個精神層面,而開場里歐洛在二樓陽台對著樓下撒尿就是一種超我對於現實的鄙視,而里歐洛也是在二樓的餐桌下找到了能夠帶他逃離現實的唯一一本書。我覺得這個說法很有趣,因為我對於里歐洛的姊妹因為地下室的秘密基地被父親橇開而精神崩潰被送進病院這件事感到很疑惑,總覺得地下室對於里歐洛而言一定有其特別的意義,一開始我認為,也許是暗示父親性侵了里歐洛的姊妹,然而若以地下室作為本我的方式解釋,而理解成父親對子女本質的揭露與否定,我覺得似乎也說得通。而這也能夠說明里歐洛為什麼是在二樓用繩索嘗試絞死自己的祖父,以及為何關於性的幻想與窺視也都發生在安全的二樓,因為那是一個里歐洛所能掌控的地盤,可惜那終究並非現實,所以里歐洛殺不死祖父,而里歐洛全身肌肉的哥哥離開了二樓還是會被相較瘦弱的惡霸給痛扁。

而從里歐洛電影的男性角色及女性角色對照,也可以更明顯的看到他對於父權的批判。從鄙俗的父親、對孫子毫無憐憫不惜殺之又屈服於色慾醜態畢露的祖父、欺負里歐洛兄弟的惡霸、滿是肌肉卻性格軟弱的哥哥、或是霸凌同學去人獸交的男孩們,每個男性的腳色都在嘗試展現自己的權力和地位,他們具有滿腹的慾望卻幾乎從來不曾懷有愛,這都在在顯示一種對陽剛的批判和嘲諷。相對的,女性角色的母親、碧安卡甚至是女醫師則扮演了一種溫情、包容和誘惑的陰性特質,而里歐洛在這樣的故事裡,似乎是比較接近並認同女性的角色,這大概也是為什麼有評論認為里歐洛其實是同志。然而我覺得配合上里歐洛對自己身分的不認同,這樣的批判或多或少仍可以指向國家對個人對民族的壓迫。

里歐洛詩意的旁白也引起許多的討論,但有些旁白真是太長了,在看電影的時候,一邊看著影像,常常會來不及把字幕看完,總覺得有點擔心會漏掉什麼細節。旁白本人在電影中也不時進入里歐洛的生活之中,一開始我對這個腳色的定位是比較開放的,認為就是一個比較接近全知的腳色,可以是之後的研究者,死神也可能是長大以後的里歐洛。然而在跟朋友討論了以後,覺得多半還是最有可能就是里歐洛本人,也唯有樣的設定不只能讓旁白變得更合理,也能夠再次顯現了「因為我夢,所以我不是」的精神。從電影剛開始不久,里歐洛便在餐桌下發現了家裡唯一的一本書,而也經由這本書,里歐洛開始用幻想來重新說自己的故事,到電影中段的時候,我們才知道,原來正是這位旁白先生將書本墊在搖晃的餐桌下,讓母親能夠安穩地做她的甜點。我們可以理解成長大成人的里歐洛回到過去,嘗試用一本書拯救小時候的自己,為小時候的自己找到一扇出口來逃離現實的不堪。這也說明了旁白先生看母親的眼神裡為何有這麼多的依戀,以及為何旁白先生會去找了里歐洛的老師,希望他看見里歐洛的精彩。而甚至,有可能這本書根本就是長大後的里歐洛寫的,畢竟很難想像旁白的文字是出自一個青少年的口中,這也就讓我另一個朋友說的,這是一個穿越時空拯救童年的故事,里歐洛靠著重新書寫自己的童年來拯救自己。只是無奈到了片末,里歐洛仍舊是死了,這也許是想像力的界限,因為即使是在幻想裡頭,我們仍然無法為所欲為,我們以為自己主控了想像,但事實上卻是被自己想像給限制了。

總之里歐洛說了一個意象豐富的故事,這樣用想像力改寫現實的劇情讓我一直想到《大智若魚》,然而里歐洛又更加的豐富、隱諱而悲傷。而且我特別喜歡這部電影所呈現出來的一種惡夢感,關於造夢的理論有個說法是,潛意識為了避免讓人看穿這是夢,會加入一些現實的場景來逃脫理智的追捕,而這部童年惡夢似電影卻常有著美麗奇巧的影像,也許也是一種逃脫,讓觀眾能在現實中見醜惡,醜惡中見奇美,真的在在展現出電影作為一種藝術媒介是其他媒介所難以達到的特質,難怪被當作是影史百大之一,真的是部經典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萊梅看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