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20160913051820383_TCDDD_1200x0.jpeg

原本期待官場現形記能夠荒謬諷刺得快、狠、準,但大概真是氣味不合,整場電影越看越不耐。前頭堆疊雖快卻難謂新鮮細緻,後頭似乎有了準頭,卻又像怕人聽不出主旋律似的,無限反覆、不見新局。要說狠那也只能說真是狠不過國家審查,千錯萬錯都是官員揣摩上意的錯,領導這麼善解民心,怎麼會這般不講理呢?領導最棒了,習近平最棒了,蔣經國最棒了,獨裁者的善意總是讓人想不感受到都難。當然這也是馮小剛厲害的地方,面對官方審查可有開脫之詞,面對坊間評論又能說是一種諷刺,兩邊討好,真是圓中有方方中有圓。

當然不能否認有些圓型景框的構圖確有其美麗巧妙之處,配樂也很有氣勢的撐起情節的推進,然而即便撇開投機的立場不說,《我不是潘金蓮》在故事的設定上也有很多問題,其中最大的問題在於人物的動機都不夠強烈,李雪蓮所面臨的難題講白了根本與買房和二胎的制度都無關,卻無端硬要湊在一塊,乍看似為凸顯制度的荒謬,整體卻大大削弱了觀眾對於李雪蓮的同理心,畢竟不管制度如何改變,李雪蓮更需要的是一個教她走出感情陰霾的心理諮商師。傷害既然不是來自於制度,首先將悲劇訴諸制度失能的力道就已先大打折扣。接著官員們無法解決問題只能利用監控的方式阻止李雪蓮,此事雖然有其諷刺可嘆之處,然而官員竟無力監控李雪蓮,反讓李雪蓮能夠連續十年闖關北京,這件事情卻與現實相距太遠,使得眾人的鬧劇也失去與現實對照的效果。

你若問說這是荒謬劇呀怎能與現實相比?然而問題就在於,越能諷刺的荒謬劇越要奠基於現實,荒謬劇並不是要違反現實,而是要呈現現實的荒謬,如果現實根本不可能,那麼又何來諷刺之有?想想這是一個在網路上打不出六和四的國家,想想這是一個發生水災淹死幾百人官媒卻可以隱瞞不報的國家,想想這是一個在香港賣書可以賣到被監禁的國家,然後你跟我說李雪蓮可以連續十年闖北京的天關直衝人民大會?你不如說李雪蓮是特務出身算了,畢竟她連縣長的座車車牌都查得到了呢。

再說故事到了十年後,相同的蠢事不斷重複發生,導演卻沒膽指向更深的問題核心,最終竟用另一段長長的官員自省,來說明不能只想著官帽子而沒想著人民。戲演至此我真是再也按耐不住,在此之前我還可以把前面的拖沓當作是劇本的問題,領導的談話我也可以接收作為一種諷刺,然而直到這一幕的談話和最後一段李雪蓮說出流產之事,我彷彿看到導演正在躊躇著到底是觀眾笨些還是國家審查的機關要笨些,斟酌著到底該在哪個方面再多加些料,一時難以決定不如就都加吧,這樣荒謬的後半段終於將整部電影從一部諷刺荒謬劇拉低至一部做做樣子的荒謬作品--

而其中諷刺最多的,正是導演本人揣摩上意和揣摩民意的小聰明,倘若真要說導演有什麼誠意的話,那不如先從承認自己是隻可鳥可鼠的蝙蝠開始吧。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萊梅看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