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bee

去年在坎城甫得到評審團大獎的《蜂蜜之夏》乍看是一部優雅詩意的少女成長故事,細看又包含了許多對社會現實的批判與憐憫,而頗具義大利新寫實主義的色彩,導演特地選用傳統底片拍攝,讓畫面自然呈現出懷舊寫實又魔幻的質感,也難怪在冬日甦醒和利維坦等強敵環伺的情況下,能夠拔得頭籌,是我去年片單裡的心頭好。

《蜂蜜之夏》在深夜的漆黑中開場,那一片從半夜中睜眼所看到的模糊光影,一下子就為這部電影注入了一股紀實又紀虛的迷人的氣息。《蜂蜜之夏》表面上說的是一個少女成長的故事,然後實際上更刻畫出著傳統自然生活面對資本商業社會時的複雜情緒。女主角在採蜂蜜的工作上雖然受到父親的信任,然而另一方面,卻也對鎮上即將舉行的電視選秀節目躍躍欲試,十三四歲年紀的少女心思總是細膩複雜,一邊看著好似有著無限可能的自己幻著大異彩,一邊卻又期許自己成熟務實得到大人的認可,尤其在這樣一個遺世獨立的小農莊裡,少女內心的拉扯更顯得激烈。女主角的父親非但無法給她指引,自己本身更像是個大男孩,雖然沒有承認,但他心中的矛盾似乎不會比女兒還少。父親認為讓女兒採蜜工作並非長久之計,因此又找了一個德國男孩來家裡幫忙,有案底在身的男孩逐漸取得父親和家人的信任,讓女孩心生嫉妒卻也從男孩身上聞到了愛情的味道。

然而這樣一個少女成長的故事之所以能夠所以如此令人印象深刻,主要還在於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別出心裁又意象豐富的場景設計。從守夜的父親將床鋪搬到家門外,睡在荒野開始,到少女吞吐蜜蜂的奇技,以至於賈樟柯最愛的駱駝,還有奇幻如宗教儀式的選秀節目,以及男女主角在山洞裡的光影,無一不讓人精神為之一振,場景獨特之外,又充滿象徵意味,讓個人的少女成長的故事得以擴張到省思社會議題的格局。

將床搬到戶外的父親代表的是自然樸實的傳統價值,而與之對照的則是選秀節目「鄉村之光」的主持人,是一個謎樣的美麗女子,她的身段和樣貌都讓少女為之傾倒,而這也是傳統生活對資本商業社會的第一印象,如此華麗、高貴、魅惑又令人捉摸不透,讓人忍不住想要與她親近,而由這樣美麗的女子做為主持人來進行選秀,正象徵性將資本主義放在一個女王的位置上來挑選她認可的子民。女孩對於選秀節目的本質並不理解,只是被活動的包裝給吸引,一方面也希望能夠藉此展現自己的才華。更何況這名謎樣的女子好像也與女主角特別投緣,在偶然相遇時,甚至給了她身上的配件,這也更強化了女主角想參加的動力,然而這種若有似無的暗示,讓我們總是猜想自己就是下一個贏家的誘惑,不正是資本主義得以讓現代人趨之若鶩欲罷不能的原因嗎?

這個夢想直到了選秀當天才破滅,口才樸拙的父親沒能吸引觀眾和評審,少女近乎魔法的奇技也不如鄰家屠夫通俗地一曲高歌,選秀節目的場景在一個洞窟裡,參加者們則被要求穿上了特製的戲服,那看似使他們與更接近原始的戲服(毛皮、斑紋)其實與各個農夫平常的穿著根本毫不相同,主辦單位的要求其實正顯露出一種現代社會對於傳統生活的刻板想像,在這個名為最佳農人的選拔大賽裡,農人們顯然不是主角,他們不過是現代社會在其狹隘的眼界下嘗試創造之奇觀裡的布景,也因此雀屏中選的不會是樸拙的主角一家人,因為他們太自然太真實,反而不是資本女王心中的的奇觀,資本女王想要的是一個臣服的,通俗的--屠夫。甚至比賽結束的回程,資本女王仍舊對女主角有所鼓勵,好像在說,你很棒,下次也許就是你了,至此我們看見資本女王的難以拒絕,她並非妖邪,但也絕非明辨善惡的真王者。

除了選秀故事所呈現出對於資本主義的諷刺之外,父親在三餐難以為繼的情況下買回來的駱駝,除了象徵著對女兒毫無保留的疼愛,更象徵著主角一家人在資本主義社會裏頭的不合時宜,那隻在荒野中不知所措的駱駝,目睹著也不知道該拿她如何的主角一家人,可愛的畫面卻精準地表達出那種荒謬幽默又揪心的情感,也無怪乎賈樟柯導演會如此盛讚。

除此之外,女孩在比賽結束後,回到島上找男孩,最終在洞窟裡一起過夜的場景裡頭又再次出現了一些魔幻語境的光影,當兩小無猜開始嬉鬧,畫面也轉到洞窟上方兩人的影子,靈動的光影讓兩人變身為蝴蝶蜜蜂,在山洞裡飛舞嬉戲,透過這樣的光影說出一對青少年的青春笑語,不只新鮮特別,又與故事的背景相合,也可見導演的巧思。而隨著這個變身的想像,也讓我更進一步地設想,也許主角一家人根本就是蜜蜂的化身,畢竟片尾最末,畫面掃過人去樓空的屋子,在荒野裡破敗的情境,讓人唏噓,也讓人回想到主角父親所說的,蜜蜂會跟著花蜜搬家,而蜂農當然也只能逐著蜜蜂而居了,再回想到選秀節目裡,這一家人顯然與外界人士格格不入的樣子,幾乎可以說,和這群社會化、現代化的人們比起來,主角一家可能還更像是大自然裡的蜜蜂,而不是人。

雖然這麼說起來,或許有點過度解讀了,不過也多虧導演在影片裡設計了這麼多的意象,才讓觀眾在理解劇情故事的同時,能夠享受逕自解讀的私密樂趣,而且這些意象又如此自然不匠氣,實在很不簡單。

有趣的是在看完《蜂蜜之夏》後,又看到法國的《貝禮一家》和台灣的《愛琳娜》時,才發現這三部電影竟然在這麼相近的時間裡,這麼有默契的在女性成長的故事中,呈現出現代性對於生在藍領階級的女主角們的壓迫,簡直可以看做是與世界對抗的少女三人組。而且從三部作品當中,也可以看出分別處於現代性不同階段的三個國家,在面對資本主義時所具有不同面向的反思。戰後經濟一直未能恢復舊時榮景的義大利,在面對現代性的壓迫下,雖然呈現出資本主義的荒謬,然而更多的是較為憐憫和人的基調,相較之下,戰後發展較為順利的法國所出現的《貝禮一家》,則選擇了較為討喜的劇情,除了主線故事中呈現出那種少女在成長過程中與父母拉扯的細膩情感之外,也將資本主義作為一種揶揄的對象(如村長),甚至身處鄉村的女孩還能夠翻轉來自城市的男孩的想法,呈現一種較為樂觀的氣氛,《貝禮一家》在上映時還意外成為了賣座的票房冠軍,而受益於自身所批判的價值,此間矛盾也頗令人玩味。相較於《蜂蜜之夏》的人道關懷,《貝禮一家》的幽默樂觀,在發展中國家之列掙扎多年卻一直未能蛻變為已開發國家的台灣,資本主義勢在必行的霸道與傳統價值之間的抗衡顯然更加的激烈,也無怪乎《愛琳娜》呈現出了其他兩部電影所沒有的怒氣,甚至展現出一種復仇者的氣魄。雖然少女的面貌個性各不相同,然而他們所面對的世界,卻如此相像,我想如果他們三人如果有機會認識彼此,應該也會成為好朋友,畢竟共同的敵人總是能將人們團結起來。

貝禮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布萊梅看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