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HtplkU3.jpg

我認為我們越來越難用簡單的「支持國片」四個字來支持台灣電影。

前些日子看了包場的《太陽的孩子》,在陽光底下漫舞的稻穗很美,女主角小妹張開雙臂擋怪手的身影很令人動容,但必須要說,以電影本質的要求來看,《太陽的孩子》不是一部及格的電影。老實說,拍的並不好。

當然在映後座談時我稍微能夠了解為何造成這種狀況,因為有兩位導演,我自己認為在這其中有一些事情因為天時地利人不合等諸多狀況下,電影的品質被妥協了,所以成了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樣子。否則以鄭有傑曾經拍過《一年之初》、《陽陽》的成果看來,《太陽的孩子》都不應該是這種程度的作品。

從劇本來看,《太》片在人物的情感塑造上都太過淺薄,大概很貪心的要讓整個故事面面俱到,於是犧牲了人物在情感上能夠進一步深化的表演。例如阿公雖然不是主角,但也是一個靈魂人物的標誌,但幾幕阿公的演出都只用短短的幾個鏡頭就嘎然而止;像是阿公要和小弟去爬山,明明這是一個足以建構兩人情感連結的橋段,但畫面的表現卻是:「阿公比噓-小弟噓-爬山-阿公累-回家」就剪完了。媽媽與小妹的互動也都有這些缺點,幾個畫面就將原本應該有的情感堆疊交代完了。這種方式導致電影人物原有的深層情感幾乎都沒有在電影畫面上給呈現出來,似乎很急著要把故事說完,使整部電影空有激烈的事件,卻無法給觀眾更深層的反思。說穿了,我們對《太陽的孩子》之所以能夠覺得感動,大多是因為我們多少參與或經歷了近年的社會抗爭事件,而不是從電影畫面、劇本、人物表演的力道來讓觀看的觀眾獲得了反思的線索。

但這樣的電影,因為電影本身的議題性超出藝術性太多,多數願意進戲院觀看或包場的民眾,都已經是原本對抗爭啊、反資本主義啊比較有sense的觀眾群了。然而今天有這樣一部電影(或鄭有傑拍了這樣一部電影),不就是希望可以感染更多人,讓更多那些以往對這些抗爭事件不在乎的人願意加入我們嗎!但電影交出的成果是這樣,我們很難用「這部電影拍的很好」來鼓舞身邊的朋友進戲院,而只能說「欸,支持一下阿」、「我跟你說小妹擋怪手那一幕跟我們上次抗議好像喔!超感人的!」於是這似乎形成一種惡性循環,會看這類電影的永遠是某一群人,對社會議題不關心的,你也說服不了他進戲院觀看。對導演來說,票房不好這件事,他大概會覺得,啊,反正這個議題還是很多人不關心,算了算了。但我更希望導演能夠有自覺的意識到電影真的不夠好阿!!!

這類在電影中有一個重要議題,或以反資本、反政府為主題的電影,無論在主流或獨立電影界也都很常見,但這不代表因為承載議題就會犧牲掉電影的藝術性阿。每年好萊塢獎季也是一堆黑人或種族議題的電影,很明顯就是要來拿獎,電影拍得「好」的比比皆是。獨立製作就更多了,屢屢在影展拿獎的也非常多。所以,這顯然不能作為《太陽的孩子》、《愛琳娜》、《白米炸彈客》等電影在藝術性或劇本上有其缺失的藉口。這些電影明顯不成熟,沒辦法賣座也不叫座,於是持續地可惜了這些有趣又有意義的題材。

新一代年輕有為又願意關心社會議題的導演加油啊!!!都是拍過兩三部電影也拿過獎的導演了,還端出這樣的作品實在令人失望,更不能總是用感動啊、義氣啊、支持國片啊這種理由在含淚堆票房。電影拍的好,能更獲得大眾肯定,即便灑狗血,多少還是能將想要傳達的理念更有效地感染更多人。

片子完成度不夠好,剪接不成熟,演員生硬,縱使有再高的理念或性格,也無法讓電影搖身成為名流影史的佳作。

arrow
arrow

    布萊梅看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