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maxresdefault.jpg

《HIGH-RISE 摩天樓》在臺灣的宣傳,彷彿只有Tom Hiddleston一人獨演,原本的英文海報上還有電影裡的其他人物,但臺灣版的海報全都拿掉了,就放著大大的洛基西裝照,大概也沒幾個人知道這是哪個導演的作品,反正主打洛基的肉體就好啦,也確實,觀眾買單,英國大導演Ben Wheatley大概沒想到他這部不怎麼樣的作品竟然可以在臺灣小有成績。

只是賣也洛基,敗也洛基,《HIGH-RISE》實在不是Ben Wheatley生涯作品中可以被稱上佳作的電影,畫面破碎,影片的中心思想混亂,角色形塑平面化;與之前的作品如《Down Terrace》或《Sightseers》那種強烈的風格、突出的人物形象--還有最重要的,黑色幽默--在《HIGH-RISE》裡頭幾乎都看不到了。

《HIGH-RISE》的故事設定並不特別,這種在同一個空間卻有強烈階級高低之分的背景設定,在《Snowpiercer 末日列車》就做過了,但《HIGH-RISE》沒有末日列車的那種壓迫感,階級的對立也不夠強烈。所以低樓層住戶的反抗就顯得有點薄弱,高樓層住戶那種高高在上也沒有誇張到令人欽羨或要引人忌妒到想推翻它。

再來說說主角Tom Hiddleston,抖森的角色代表了一個中產階級的形象,西裝筆挺、凡事都得擺出一個姿態,同情比他低樓層的人,卻又能受到高樓層階級的欣賞。只是這樣一個原本在大樓裡舉足輕重的角色,卻因為故事背景設定的模糊,使得這個角色的功能也被高低樓層的群眾們給模糊了。於是抖森因為事件引發的情緒總顯得莫名,幾場激動的戲也都演得沒頭沒尾,突然就很痛苦!突然就很懊惱!突然就開車不知道去哪!也無怪乎一堆人看得昏沉沉霧煞煞。

我認為《HIGH-RISE》的問題在於,導演似乎極力地在避免(如肥皂劇)高潮的發生,所以許多情節與情緒上的堆疊在將要一處即發時,導演就轉場轉走了,所以我們一直在等待摩天樓的爆發,但總等不到,我們以為有目地的事件,卻沒看見炸藥爆發的那一瞬間。簡直像是要打手槍卻又打不出來,實在難受。

對比Ben Wheatley先前的作品,無論是Down Terrace、Sightseers以及Kill List,這幾部電影在人物性格與劇情的堆疊都是相當有層次的,所以到最後全部爆發出來時你會完全被說服,而且很爽。另一個我原本很喜歡Ben Wheatley的特色則是幽默,上面幾部電影的對白都是綿密、精心設計--並且帶幽默感在裡頭的,這是Ben Wheatley作品會讓你覺得很「有趣」的地方(不按邏輯出牌的劇情、幽默諷刺的對話)。但《HIGH-RISE》一點都不幽默,對白也乏善可陳,更看不到影片想要講述的思想與邏輯,只能說實在令人失望啊。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HIGH-RISE 摩天樓
    全站熱搜

    布萊梅看電影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